网上有关“介绍一点历史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介绍一点历史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称,以十干与十二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斋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溢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查法:由公元查甲子:先在左上角找出要查的公元年份的干、百位数,再在这直行下面找出要查的公元年份的十位数,在十位数的这一横行同右上角要查的公元年份的个位数相交的一点,就是这一公元年份的甲子(粗黑线以上是天干以下各格是地支)。

例如要查公元424年的干支:先在左上角第二直行找出4(百位),然后在这一行下面的第一横行里找出2(十位),由这一行同右栏第五行4(个位)相交的一点,即为干支;甲(黑线以上)、子(黑线以下)。

由甲子查公元将上法倒转即可。

趣味历史小知识

几个有趣的历史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1、吃醋

当男女相恋有第三者介入的时候,常发生争风吃醋的情况。

那吃醋这个词语是怎么和男女之间的嫉妒之情联系起来的呢?这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

实际上,这个词语来自于一个典故。

传闻,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杜如晦中的房玄龄的夫人是一位悍妇。唐初,唐太宗为了笼络功臣,就给房玄龄赐了几个小妾,怕老婆的房宰相不敢接受,于是推辞了。唐太宗也知道是房玄龄夫人的原因,所以他派人把房夫人请进了宫,给了她一壶“毒酒”,说不让房玄龄娶妾的话,就饮用毒酒。

没想到房夫人非常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这原来是皇帝开的一个玩笑,考验夫妇二人的感情。

后人逐渐把“吃醋”和嫉妒两个词语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语义。

实际上这也就是个传说,历史上,《朝野佥载》记载类似的事,但主角是兵部尚书任瓌,而且虽然唐太宗赐了假毒酒,但那酒却不是醋,就是真没毒的酒;《新唐书·列女传》倒是记载了房玄龄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但是也没唐太宗的戏份。

换个角度想想,唐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差别很大,或许唐代的酒就带点酸味,喝起来和现在的醋有那么点相似呢?

2、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在所有的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比喻那些虽然拥有人的外表,但是行为却像禽兽的人。

实际上,在明初的时候,这个词却着实是一个褒义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词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吏治败坏,文官贪污腐败、压榨百姓,武官喝兵血、吃空饷,纵兵抢掠地方。在百姓的语境中,衣冠禽兽逐步转变为贬义词,表达百姓对官员的不满。

衣冠禽兽的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到了清代的时候,衣冠禽兽就完全转变为贬义词了。

3、革命

革命这个词语大家都听过,泛指重大的革新。

但是在古代封建王朝时代,指的是朝代的变更。

例如著名的汤武革命、神龙革命。

汤武革命指的是,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以及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王朝。

神龙革命也就是神龙政变,指的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 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趣味历史小知识

01 圣旨的颜色

说到圣旨,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电视上见过,真正见过圣旨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但是说到圣旨的颜色,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或者是金**。

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里面演的甚至都是金**或者是**,但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圣旨分很多种颜色,并不是只有金**或者是**,并且真实历史上的圣旨颜色和你的官阶品级直接挂钩。

一般如果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那么可能会是金**的圣旨,如果你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可能就直接是白色的白绫,并且我们熟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个是明朝以后的圣旨上面才会这样写,在明朝之前,甚至并没有这一句话所以现在大家看电视的时候,也要带着一定的理性心理去看。

02 唐朝时期熊猫就出国了

熊猫是中国的一级国宝,现在不少其他国家都希望引进中国的熊猫,就是因为熊猫憨态可掬的表情和动作非常讨人喜欢,所以我国在外交上也经常向一些国家“外借”熊猫。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现代才发生,中国历史上最早“外借”熊猫发生在唐朝,据《旧唐书》记载,公元前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访问唐朝,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

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其实实际掌权的是武则天,为了表示自己大国的友好,就送给了日本的天武天皇两只熊猫,并由遣唐使一并带回日本,这个就是最早的“熊猫外交”。

03 古代该嫁人的时候没嫁,罚款

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娶,女子十三岁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

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

04 汗马之劳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

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05 城下之盟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军队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做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军队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军队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绞国军队遭到惨败,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绞国国君为了保住国家,被迫在绞国的城下与楚国签订屈辱的盟约。从此以后,绞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便在各国中传扬开来。

关于“介绍一点历史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