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会有那么多争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会有那么多争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非常畅销的一本历史书了,豆瓣评分达到了9.0分也算不低的。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是一个美籍华人,他原本是学习理工科,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了驻印远征军,任上尉参谋,后来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他其实主要研究的是十六世纪明代士气的财政与税收等方面的历史。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主要是想借用这一年中不同领域的几个代表人物来窥探明朝的发展,用张居正申时行谈政治,提海瑞来讲经济,用戚继光来代表军事方面,写李贽来介绍思想界。整本书中最主要的是贯穿了他的“大历史观”即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的关系,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个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变化过程。

或许就是他的这个历史观以及这本书中在论述的过程中史料的运用、语言的表达、结论的得出引起了专业历史学者们的争论,有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书中的多处论述中史料支撑不够,甚至有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对一些文言史料和人物思想的解读粗糙甚至有误。

其次在语言的表达上,多是站在今人角度,完全用现代标准评价古人,史学中对古人“理解的同情”不够。

还有在史观方面,其“大历史观”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认为太过强调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对历史合理性的解释,导致有些牵强地将人物与历史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讲,史学界许多学者对这本的定位认为更多是一本科普类图书,不算学术著作。

大历史观的意思如下:

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现在作比较,再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也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

其基本特点是: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从古今中外的比较提示历史和未来的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运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联系来对事件和现象做出合理判断。

黄仁宇“大历史”的主要论点:

中国在近代为何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今日中国主张实事求是,我觉得更应当收集未曾被滥用的资料,将历史的基点推后好几个世纪,以原始的眼光重新检讨很多国家由落后到先进的程序。

对道德主义的批评: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

关于“为什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会有那么多争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