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晋文化的历史发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晋文化的历史发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1、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基本的特征。山西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遗址有上千处之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辉煌。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可以推测,是尧舜禹的活动把山西推向了当时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区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可以说,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被打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加强防御,传说大禹之父鲧已开始建城。不断发现的夏城遗址,也在映证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3、晋国与三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环节

关于商族的起源,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认为垣曲商城即文献记载“汤始居亳”的亳都。垣曲的商朝城址,不仅有比较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陶器与青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周初,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封唐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唐叔虞之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兼并,期间的800余年,晋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都出自山西,并且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尽分其地。

4、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

山西的称谓几经变化。秦时为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代郡。汉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宋朝为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则为山西省。在这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内容不断扩展,影响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经济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晋商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的国家。

中国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响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们的文治武功。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两至晋地,在太原和上党留下了足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武帝刘彻,曾率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写下为人传颂的《秋风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山西是这个古文明国度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已经成为国保的119处,位居中国第一。山西南部芮城县,传为关羽出生地,有中国最大的关帝庙。从这里也折射出三晋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时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风行,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乡乡长陈永贵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晋文化本质上还是农业文化。

历史上的山西有多牛

1、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

《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

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

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2、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 *** 风。

3、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境内。

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盛行,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太武帝讨灭北凉后,将信奉佛教的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万户迁徙到平城(今大同),由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亟需安抚 *** ,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内兴盛起来。

唐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教的各个宗派如纷纷来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4、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

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韩国的都城在平阳,魏国的都城在安邑,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

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5、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

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山西是“国中之国”,懂得山西就懂得中国。我们经常说:到陕西 旅游 是上坟,可看的景点大多是陵墓,从这个坟墓钻出来,又钻到那个坟墓去看。而在山西不是这样,山西地面上的文物占到全国的72%,我们原来学的 历史 课本最早说到的是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现在晋南芮城县境内西侯渡文化的大量遗存已证明人类在距今180万年前就能人工取火,把世界的文明史整整推前了一百余万年,这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笔。

很多故事在山西发生。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为什么这么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所以“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只是江苏省松江县的华亭镇,现在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都市,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所以“百年中国看上海”;北京真正成为大中国的首都是从辽金时代开始的,距今约850年,所以“千年中国看北京”;从周文王、周武王的 历史 开始,到现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从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是五千年,所以“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内称:“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地区,而竟是山西!直到本世纪末,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榆.太.祁.各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女娲补天,精卫添海,愚公移山,还有炎帝,尧舜禹的很多传说和遗迹都在山西,晋文公重耳,赵武灵王也有很多故事在这里发生。

唐朝之前李渊父子起兵就在太原唐明镇,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后来太原成了唐朝的夏都,封太原为北京,北都,与长安洛阳并为三都。李世民被称为太原公子。晋祠里立了一块唐碑,是李世民学习王羲之的草书写的,光一个“之”字就有30多种写法。国内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70%在山西,为山西营造匠艺发展创下极其良好的基础。整个山西是一个树叶形状,南北相距七八百公里,东西相隔三百多公里。从最北面的大同云冈石窟往南面走,一路上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太原的晋祠、榆次常家庄园,祁县的乔家大院。像五台山有一个佛光寺,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1400多年,全国只此一家;应县木塔是900年前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是世界奇迹,叫做“中国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要高,是世界现存最古最高的木结构塔。乔家大院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其实规模很小,不过是封闭的财主式小家小院。规模最大的是榆次常家庄园,目前开发出五分之一就有12万平方米,整个庄园非常畅亮,与财主们不一样,常家祖辈是做茶业的,从乾隆到宣统历经七朝,沿袭150余年,可谓山西本省茁壮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只开发出了几万平方米。晋中灵石有一个王家大院也非常大,这些大院开创了晋中的商文化,还有未行开发而留传民间的很多富豪门第,象聂店斗福财主,王村郝八财主,西白杜五财主……晋商比徽商厉害得多,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路过山西没有钱,就是向晋商借的钱。

山西的农工商富足到什么程度?包头原来是康熙征讨噶尔丹时候的一个兵驿站,山西人在那里为清兵办辎重,逐渐发展成了包头城;辽宁的朝阳是山西一个姓曹的做豆腐的生意人建成的;现在北京的大栅栏、珠市口有70万山西人后裔在那里。山西的人文景观还有永济的莺莺塔和黄河大铁牛、历山的舜墓,可以说整个黄河文明都能在山西找到踪迹。

前几十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忽略了开发这些 旅游 资源。现在山西的 旅游 业已经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了。像平遥云岗五台山等已是世界品牌了。还有邻省羡慕山西跑到山西去搞 旅游 ,然后当成他们自己的。比如云台山本是山西晋城的,但河南开发了,说成是河南的。后来这事闹到国务院,国务院批示云台山是山西的没任何问题,不可能因为你河南开发了就成河南的了。没这道理。山西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华夏名人出三晋,山西是一个 历史 名人辈出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曾出过一本《中华名人大辞典》,其中十分之一强的人物是山西人。二是华夏文脉在三晋,山西诗人实际支撑了半部全唐诗,像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维、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晋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晋人。三是华夏财富汇三晋,从宋朝到清朝,晋商纵横中国一千年,在这漫长的 历史 中,尤其是在清朝,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四是华夏人气看山西,看中华民族还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山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

关于“三晋文化的历史发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