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什么是北斗星卫星系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北斗星卫星系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1A已经结束任务),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中国以后生产定位服务设备的产商,都将会提供对GPS和北斗系统的支持,会提高定位的精确度。而另外一种北斗系统特有的短报文服务功能将收费,这个功能的实用性还有待观察。 2011年12月27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系统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包括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编辑本段系统评价

特色

北斗导航终端与GPS、“伽利略”和“格洛纳斯”相比,优势在于短信服务和导航结合,增加了通讯功能; 全天候快速定位,极少的通信盲区,精度与GPS相当,而在增强区域也就是亚太地区,甚至会超过GPS;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在提供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等服务时,用户数量没有限制,且与GPS兼容;特别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以及无依托地区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独特的中心节点式定位处理和指挥型用户机设计,可同时解决“我在哪?”和“你在哪?”;自主系统,高强度加密设计,安全、可靠、稳定,适合关键部门应用。

劣势

北斗一号系统属于有源定位系统,系统容量有限,定位终端比较复杂。北斗一号系统属于区域定位系统,目前只能为中国以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服务,且与GPS完善成熟的运营相比,未来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编辑本段建设原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开放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自主性

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兼容性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国际电联(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

渐进性

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并实现各阶段的无缝衔接。

编辑本段建设计划

从古至今,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多种导航方法。例如,天文导航是通过观测天体的位置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航向,此法设备简单,但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无线电导航是接收海岸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来确定舰船自身的位置,它虽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但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有限,故用于远航时有困难;其他导航方法也不尽如人意。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可以预见的将来看,卫星导航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导航工具。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一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全户进行精确的定位。它具有全时空、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的特点,已成为应用广泛的导航定位技术。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行走轨迹

导航定位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而夭折。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体制研究,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得以实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就结合国情,科学、合理地提出并制订自主研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研制一些地面应用基础设施设备等;第二步是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二号”区域系统);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编辑本段建设目标

目前全世界有4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2000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中国计划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成功发射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编辑本段发射时间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0年10月3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1A。 2000年12月2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1B。 2003年5月2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1C。 2007年2月3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1D。 北斗二号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7年4月14日04时11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2009年4月15日,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由长征三号丙火箭顺利发射,位于地球静止同步轨道。 2010年1月1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G1)。 2010年6月2日夜间,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G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2010年8月1日05时30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I1)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6次飞行。 2010年11月1日00时26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G4)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3次飞行。 2010年12月18日04时20分,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I2)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6次飞行,亦是该年中国的最后一次发射。 2011年4月10日04时47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I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7次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2011年高密度发射拉开序幕,同时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 2011年7月27日05时44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I4)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011年12月2日05时07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I5)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012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编辑本段构成与工作原理

卫星

日期 火箭 卫星 轨道 使用状况 系统世代

2000.10.31 CZ-3A Y5 北斗-1A 36,086 x 36,256 km 废弃卫星轨道 停止工作 北斗一号

2000.12.21 CZ-3A Y6 北斗-1B 35,883 x 36,264 km 废弃卫星轨道 停止工作

2003.5.25 CZ-3A Y7 北斗-1C 地球静止轨道 110.5°E 正常

2007.2.3 CZ-3A Y12 北斗-1D 35844 x 36365 km 废弃卫星轨道 失效

2007.4.14 CZ-3A Y13 北斗-M1 中地球轨道~21500km 正常,测试星 北斗二号

2009.4.15 CZ-3C Y3 北斗-G2 35594 x 36036 km 漂移 失效

2010.1.17 CZ-3C Y2 北斗-G1 地球静止轨道 140°E 正常

2010.6.2 CZ-3C Y4 北斗-G3 地球静止轨道 84°E 正常

2010.8.1 CZ-3A Y16 北斗-I1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0.11.1 CZ-3C Y5 北斗-G4 地球静止轨道 160°E 正常

2010.12.18 CZ-3A Y18 北斗-I2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1.4.10 CZ-3A Y19 北斗-I3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1.7.27 CZ-3A Y17 北斗-I4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1.12.2 CZ-3A Y23 北斗-I5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倾角55° 正常

2012.2.25 CZ-3C Y6 北斗-G5 地球静止轨道 58.5°E 正常

2012.4. CZ-3B 北斗-M 中地球轨道~21500km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卫星I和卫星II同时发送询问信号,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并同时向两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对定位申请,中心控制系统测出两个时间延迟:即从中心控制系统发出询问信号,经某一颗卫星转发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定位响应信号,经同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和从中心控制发出询问信号,经上述同一卫星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响应信号,经另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迟。由于中心控制系统和两颗卫星的位置均是已知的,因此由上面两个延迟量可以算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处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四大功能

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精密授时: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可向用户提供20ns-100ns时间同步精度。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 系统容纳的最大用户数:每小时540000户。

编辑本段北斗进展

三步进展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称,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卫星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具体如下: 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1]

全面测试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2011年10月将完成全面测试,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明年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 2011年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上海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表示,我国将积极推动各项政策举措,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应用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底以前我国还将发射约8颗北斗导航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除部分卫星用于系统试验验证和信号测试外,已构成“3+3”基本系统。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 目前,系统地面段已完成设备研制和安装调试,各项功能运行正常,用户段也已完成测试终端研制。今年将发射3—4颗组网卫星,为我国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初步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明年将发射5—6颗组网卫星,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以及覆盖更广的位置报告服务。 为确保北斗系统实现发展目标,促进北斗应用质量效益,有关部门将积极推动各项政策举措,促进系统建设应用又好又快发展。 在系统服务方面,北斗系统将按计划建成,为全球用户提供免费、高质量、高可靠服务,并持续提升性能。 在应用产业化方面,将逐步发布北斗公开服务接口控制文件,加大核心芯片等基础产品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北斗行业和区域示范项目,推进以北斗为核心的位置服务产业。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持续推动系统建设与应用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用体系,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参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性能监测研究,推动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与互操作,逐步融入国际民航、海事等标准体系。

全面覆盖

2011年12月27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新闻发布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冉承其表示,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发射了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系统在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同时,从今天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目前的定位精度为25米。[1]到2012年年底,北斗系统基本建成后将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届时覆盖区内定位精度达到10米。 [2] 北斗系统在国防上的应用,能使作战效能提高100-1000倍,作战费效比提高10-50倍,大大提高国防能力和减少国防经济的负担。 北斗将在智能交通、路况信息管理、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和车辆自主导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配上接收机的话,可以准确地知道他的位置,并告诉公安系统包括监护者,从而实现实时监控。[3]

编辑本段北斗一代

发展过程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约14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M1),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COMPASS)建设计划的一颗卫星,飞行在高度为21500千米的中圆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7次飞行。 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G2),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建设计划中的第二颗组网卫星,是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已建成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正在实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6次飞行。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据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建设工作,规划相继发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前,已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一颗卫星为静止轨道卫星。按照建设规划,2012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首先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已进入密集发射组网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建设目标为: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中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6次航天飞行。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经过19年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绘、渔业、交通运输、电信、水利、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次发射中,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首次在运载火箭上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蓝色圆形标志包含有北斗七星、司南、网格化地球等元素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英文名称,表明北斗系统星地一体,为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展示其开放兼容、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建设宗旨。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3次飞行。 北京时间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至此,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15次成功发射,创历史新高,而这样的发射密度在国际上美俄相当。 本次发射的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5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正按计划顺利推进,今后几年将持续进行组网发射。 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4]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颗卫星将与2010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3+3”基本系统 (即3颗GEO卫星加上3颗IGSO卫星),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条件。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7次飞行。 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射现场

2011年12月2日清晨5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次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3次航天飞行。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年年底前,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不断提升系统服务性能,扩大覆盖区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2012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8次航天飞行。 按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2年中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不断扩大覆盖区域,提升系统服务性能。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覆盖亚太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编辑本段实际应用

北斗七星不仅能指“北”,还能计时,看四季,这是为什么?

我国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于中国人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科技技术发展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人民带动中国***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向世界的科技高峰不断的攀登。中国现在跟美国等其他国家都是在科技上进行大规模的竞赛,更有利于中国在科技水平上超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对于中国国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增加了国防的安全性,也增加了人民的安全感。

研学科普‖航天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知识

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天上的星星朝北斗。人们白天主要以太阳辨别时间和方向,晚上以北斗辨别方向,北斗七星分别是:一曰舒,二曰璇,三曰右,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北斗七星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七星的手柄逆时针旋转,使北斗七星一侧的两颗星之间的联系延长为两颗星之间距离的五倍,就可以看到北极星。北斗七星的位置每年都有变化。

找到它的方法是记住古书《猪笼草》中的一句话: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斗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为秋;斗柄北指,天下为冬。就是在春夜九点的时候,我们面向北方,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夏天的时候,北斗的斗柄指向南方;秋天的斗柄指向西方;冬天的斗柄则指向北方。如果你在高纬度地区,你可以整夜看到它。在晴朗的夜晚,北斗七星最容易找到。通过常规观察,它很容易看到,它是夜间在空地上寻找方向的最佳自然参照物。北斗七星很容易辨认,晴朗的夜晚向北,有一颗勺形的七星是,每颗都是等距的,比较明亮。

勺形星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指向北、西、北、南不同,但指向北是不变的,一致的。人们观测北斗,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仰视角度。当他们在东北的时候,他们觉得北斗的北极很近,而当他们在中原地区的时候,他们就像在北方的地平线上。谢谢你邀请我。现代天文学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半球的星星围绕着北极顺时针旋转,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北斗星,其位置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变化,北斗星所指向的北极星是一样的,始终指向地球的北极轴。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万里无云,月亮和星星都挂在天上,月亮照耀着大地,和女友在月光下散步,或者抱着孩子,想想这情景是多么温馨浪漫。这时,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应该装饰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天文知识告诉爱人。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找到北斗七星的方法。

研学科普‖航天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知识

航天小知识

失重情况下航天员如何睡觉?航天员在睡袋中漂浮着,用绳子将人倒挂在墙上、墙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侧面没有感觉。

太空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宇航员描述,它闻起来就像烧焦牛排、高温金属和焊接烟雾的刺鼻气味。专家表示,太空气味呈现出的金属味可能是来自于高能离子的振动。

中国空间站设计寿命有多长?中国空间站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还可通过维护维修,延长使用寿命,并具备一定扩展能力。

航天玻璃能做啥?空间用抗辐照玻璃盖片,这是航天器的“护身铠甲”,能让太阳能电池方阵免受太空中高能粒子和有害射线的撞击。

为什么发射嫦娥五号要选在凌晨?天气条件对于航天发射至关重要。在凌晨,天气状况比 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此外,由于凌晨整体环境亮度较低,火箭喷射火焰飞向太空时非常显眼和突出,有利于地面光学和测量设备跟踪到目标,收集相关信息。

航天员在太空怎么洗澡?不能洗淋浴,把湿毛巾加热以后擦拭身体。戴浴帽,免洗洗发液挤出来揉搓,洗完后擦干净。

宇航服穿着舒适吗?航天员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适性和安全性上(比如要求要是防火材料)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们在地球上穿的没什么差别。当在失重情况下穿航天服的时候,航天员实际上就是在衣服内漂浮,感觉不到衣服的存在。一套舱内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万的人民币,重量为20公斤左右,一套舱外的宇航服的造价通常需要2亿多的人民币,重量也达到了120多公斤。

航天员在太空怎么上厕所小便用特制漏斗收集,定期向宇宙空间排放。大便经压缩处理,暂时存放在马桶内,最后被带回到地面上来。在太空如厕,要将上身→鞋→依次固定好,双手握紧扶手,用屁股把马桶密封住。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1)第一阶段:古人用肉眼观测天体。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和记录各种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斗转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年、月、日等时间概念。为了更好地观测,专门建立了观测、记录和研究天象的场所--天文台。

(2)第二阶段:借助望眼镜等工具观测。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

(3)第三阶段:航天时代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开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测任务,其中月球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球以外的天体。

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卫星、"祝融”号火星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

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明朝万户的壮举,-代代中国人都期望着能到天上去看一看,幸运的是中华民族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由神话变成了现实。中华民族迈着雄健的步伐,在浩瀚的天宇上,蹼出一条条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飞天之路”,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揽月",从"天问探火”到“北斗指路”,这些标志着中国航天奋斗史的大国重器,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飞天梦想,腾飞升空。千年飞天梦,今朝一夕圆。--摘自杨利伟2021年《开学第一课》重要讲话

航天员训练的8大类58项专业训练

基础理论学习: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空间站概览,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解剖生理学,天文学,地理环境及气候学,载人航天发展史,航天心理学,工程数学与力学,空间法概要,机械原理与机械制图。

体制训练:体制训练项目和一般运动员或飞行员的训练项目非常相似,但强度更大,要求更高。这是因为航天员要去的太空站没有重力,当重力消失后,生命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人会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航天环境适应训练:飞船高速上升和返回时会出现超重现象。科研人员为模拟这种状态制造了载人离心机。离心机可以在短时间内模拟出超重过程,同时做出俯仰、滚转等动作,来增强航天员的超重耐力。此外,航天员还会进行飞机训练和血液重新分布训练,来提前适应太空的失重环境。

心理训练: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科学的生理、心理调节方法,能够让宇航员适应太空飞行中的孤寂与恐惧等各种情绪。但这还不够,航天员还要学会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在必要时给予同伴积极的心理知识。

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员必须学习飞船的各种操作和控制技术,并且要识别一些可能出现的故障并会进行应急处理。另外,他们还要根据飞行任务的需求进行训练,比如手动控制航天器交会对接。当然,预定在太空中进行的实验也要在地面提前进行实操练习。

飞行程序与任务训练:执行飞行任务时,所有的指令和操作都要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因此,航天员必须熟悉从进入飞船到返回地面的全部飞行计划并且要掌握在意外情况下使飞船顺利脱离轨道,并返回地面的应急飞行程序。

救生与生存训练:载人航天是高风险事业意外可能发生在飞行任务重的任何一个环节。应急救生训练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救生方案进行弹射座椅或救生塔的救生训练。有时还把人员投放到人迹稀少的大森林和冰冷的海水中,以训练人员在特殊情况下的自我生存能力。

大型联合演练:航天员要和正式飞行时执行任务的地面支持人员一起展开一场实战演练。这不仅仅是彩排,更是航天员与地面团队之间的相互熟悉和磨合。

关于“什么是北斗星卫星系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