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百步梯,位于华工北校区半山西路中段西侧,倚山向东,是通往12号楼的一段百余级的水泥阶梯。该梯由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始建于1936年1月,造价约8210元毫洋(含附属费用)。初以三合土(即1份水泥、2份沙、4份半寸碎石加水混合的建筑材料)为材,后改为砖砌敷水泥砂浆步级。

百步梯苍劲古朴。从地形上来看,颇有中国古代入山修炼的格局。一条狭小的石梯在两旁绿荫的簇拥之下笔直而上,其意在曲径通幽,还是比照人生如山登绝顶?有人说,当年兴建百步梯的初衷,是为了引导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攀登。不管何论,百步梯蕴藏着华工人历经的沧桑岁月,是华工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当年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最好见证。今日的百步梯已成为华工学子奋进拼搏精神的象征。

2002年7月,百步梯被列入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百步梯以“石梯砺步”之名入选华工“校园十景”。 日晷也称作“日规”或“日圭”,是旧时利用日影测时的一种简朴装置,通常由晷针和圆盘组成。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圆盘叫做“晷面”,安放于石台上。在晷针两旁呈对称状刻划出相应时刻线,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如现代钟表的指针,而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位于华工北校区12号楼广场上的日晷是校园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属另外一种投影日晷。它不设指时针,只在晷盘上置一南北径向直角三角形形状铜件,其斜边向上朝南,短边垂直于晷盘。铜件西、东两侧晷盘分别有若干时刻线,铜件阴影达到的时刻线,表示相应的地方真太阳时 该日晷最初由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师生员工捐款3350元毫洋而建,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时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胡德元设计,广州吴翘记建筑公司承建,1936年11月动工,成于次年。当年建成的日晷原物现已不存在,可能在战火中丢失,留存下来的仅有日晷台座。该圆形台座侧面饰有彩画和花纹,整个台座给人以雄浑之感。现置于台座上的日晷,是华工根据当年的施工图纸以青铜浇铸而成,并于2001年11月17日正式与师生见面。重置日晷旨在以物明志,提醒学子珍惜时光,把握人生。

如今,参观日晷已成为校外客人游历华工校园的一个传统项目。 华工北校区北区西南部,有一座以国内名山“贺兰山”号之的小山丘,丘顶突兀处有一块高约7米、长约10米、厚约6米的花岗岩质巨石,因其上镌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手书之校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故称校训石。该校训石刻成于1934年,耗资462元毫洋。

此校训为该校创办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所立,原正文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共5句10字,出自《礼记》之《中庸》篇。1934年11月11日该校举行10周年校庆,邹鲁手书校训,依《中庸》篇原文在每句末尾都加回一个“之”字,刻石时就变成了5句15字

历经70余年的风雨冲刷,校训石上的字迹依然醒目可现,发人深思。它不仅见证了校园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也为莘莘学子在喧嚣的尘世中辟出一块沉思的园地。 2002年7月,老校训石被列入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该石以“古石生辉”之名入选华工“校园十景”。 石牌坊是指华工北校区1952年校界上的南门、西门两座石牌坊。

南门石牌坊,位于五山路与广园路交界处附近,原为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正门,因其坐北朝南,故又称南门。该牌坊由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广州源记成建筑公司公司承建,1934年10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造价约4.9万元大洋*。该牌坊是典型的双层古牌楼建筑,最高处约10.9米,宽约25.2米,均深6米多。钢筋混凝土作柱心、6寸厚香港白石(一种花岗岩石)作柱面的12根方形柱分列两行,各柱的冲天柱顶呈花蕾形,各柱脚旁有石狮和抱鼓,均为香港白石打制而成。

牌坊共分5门:中门宽约8米,东西侧各两个边门分别宽约5米和4米。中门两柱正面上方镶嵌了铜质衔环狮头,中门外、内门额分别镌刻时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所书“国立中山大学”和“格致 诚正 修齐 治平”等字,这些文字于“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浆覆盖,现外门额上“为人民服务”5字为同期所加。

南门石牌坊造型雄伟,结构匀称,具有豪放、流畅之感。它曾是进出学校的必经之处,现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华工的重要标志。

西门石牌坊,坐东朝西,位于东莞庄路与粤垦路交界处。由华侨林仕椿、区国良两人捐资建造,始建于1934年11月,次年11月竣工。其用料同南门石牌坊,但牌楼体量约及后者一半,有4柱3门,柱头最高处9.3米,全坊宽15.2米。中门外、内门额上分别刻邹鲁书“国立中山大学”及“忠孝 仁爱 信义 和平”等字。这些文字也于“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浆覆盖,但其中一些文字至今仍依稀可辨。

2002年7月,两座石牌坊被列入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华工北校区正门中山路北端校园中轴线上的中山广场,耸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塑像。这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先生等在1958年创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尊室外孙中山先生混凝土塑像,曾获1987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奖。塑像高5.3米,重约8.7吨,原立于广州中山纪念堂,1999年9月迁至华工。

北校区系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主体部分,孙中山先生是该校创始人。1933年,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向该校赠送孙中山先生铜像一尊,被安放于校园礼堂前(即现中山像所在处)。1952年10月,中山大学主体迁往广州市原岭南大学校园。同年,由该校工科院系等10余所国内高校相关系及专业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则留在原址继续办学。不久,孙中山先生铜像辗转迁往中山大学新校园。1998年冬,广州中山纪念堂新置孙中山先生铜像一座,经广州博物馆襄助,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原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先生塑像迁至华工,次年9月立于孙中山先生铜像原址。2003年11月,孙中山先生塑像以“伟人风采”之名入选华工“校园十景”。

如今,掩映在苍翠的芒果树林中的孙中山先生塑像已成为华工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感召和鼓舞着华工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不断追求卓越;激励和鞭策着华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向更高更远发展。

请问,华南理工大学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就业前景如何?

这种情况发展好。

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显示,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文物和博物馆文物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在文物局上班是很有前途的,可以接触到很多珍贵的文物,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对今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只要努力工作,就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文物局应聘要求: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品行端正,遵规守纪。

3、热爱文博事业,恪守文博工作者职业道德,有志投身文博事业。

4、符合岗位所需的学历学位、专业、政治面貌等条件。

文博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博士不是很清楚,但环境本科还算可以,环境在广东这块还是挺好的,就中大有点竞争力,本科就业好像也不错,很多学生待遇挺高的,五六千的还是蛮多的,博士来说就业不会差,不过这方面华工学术不是特牛也!

文博专业,即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和管理,以及博物馆运营、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学科。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选择。

首先,他们可以在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中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和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和实施文物保护和修复方案,设计和制作展览,以及管理文物藏品等。

其次,他们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部门工作。这些部门通常负责制定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规划,监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开展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活动。

此外,他们还可以在艺术品市场、拍卖行、艺术品鉴定和评估机构等从事艺术品鉴定、评估、交易和咨询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

还有一些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事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总的来说,文博专业的就业方向既广泛又多样,既有传统的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也有新兴的艺术品市场和文化遗产管理等工作。这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