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找空气》说课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找空气》说课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找空气》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空气》说课稿1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

 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

 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反思: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

 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找空气》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节的内容。“空气”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有空气,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四、教法学法: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课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从找空气开始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自觉的探究能力。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口哨、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我还试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体会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同时也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六、作业布置: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七、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空气有重量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田泽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一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的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通过上节课捉空气的游戏,学生已经知道瓶子、杯子里面都有空气,但是对于“占据”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和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实验一是杯子塞纸不湿的实验;实验二是将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实验三是杯子和漏斗的实验,我认为实验二的设计不够科学,也缺乏趣味性和变通性,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代替实验二,将实验三作为机动的内容.本课内容既是上节课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首师大版科学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上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还知之甚少,科学课堂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科学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根据事实进行分析、猜想的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根据现象进行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自己对空气的新的认识,进一步猜想和实验验证,这一过程,力在向学生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渗透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思考,提升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逐渐清晰.

教具准备:底部有洞和无洞的杯子、卫生纸或报纸、小水槽、去底塑料瓶、乒乓球、抹布、漏斗、烧瓶,暖水袋视频,板贴图、实物投影、托盘、磁铁、暖水袋、大水槽

学具准备:底部有洞和无洞的杯子、卫生纸或报纸、小水槽、去底塑料瓶、乒乓球、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可能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

1、教师谈话:这是什么?(一张纸),干的,如果老师把这张纸放进水里会怎样?你有办法让纸放进水里也不湿吗?(如果学生会做,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示,如果学生不会,教师演示)

2、确实没湿.你认为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归纳:纸要紧紧塞在杯子的底部;杯子竖直插入水中;杯子在水中静置10秒钟;再竖直着拿出杯子,擦净杯子边缘的水,看一看纸湿没湿?(教师给的杯子有的底部有洞、有的底部没洞,学生的纸有的湿了,有的没湿.)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纸湿了,纸没湿.

4、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请各组讨论:纸湿了,纸为什么会湿?纸没湿,纸为什么就没有湿?

5、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板画并书写学生的猜想:杯子有洞的组:空气从洞里出来了,水就进去了,所以纸湿了.杯子没洞的组:因为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不湿.

(二)、进一步证明是空气占着瓶子、杯子的空间,才使小球在水底、使纸不湿.

1、刚才同学们猜想是空气的原因,杯子里有空气,占着地,水进不去,纸就不湿,杯子里的空气跑出来,水进去了,纸就湿了.那空气什么样的物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透明的气体,)我们无法看到,是不是这样的,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

2、(教师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塑料瓶)你看,老师给你带来了乒乓球,老师将乒乓球放入水中,乒乓球会怎样?(漂在水面上)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瓶子,去掉了底,如果我将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根据你对刚才实验现象的分析(慢慢讲),你认为乒乓球会在水中的什么位置?说说你的理由?

3、师:想不想试一试?实验时请你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能上下移动瓶子.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看来,是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使小球沉在水底了.

6、现在你能不能解释刚才杯子里的纸为什么不湿?(是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使纸不湿.)

(三)、认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进不去

1、看来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就能使小球沉在了水底,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使纸不湿.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一实验现象进一步猜想:怎样让你的小球从水底跑到水的中间,或者跑到水面上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3、师:你的小球到水的中间了吗?谁成功了?你的小球到水面上来了吗?谁又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就能成功?(空气出来一部分,让出了一些空间,水就流进去了一些,球也就漂上来了一些;空气再放出来一部分,又让出了一些空间,水就再流进去了一些,球也就再漂上来了一些.)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能不能进去?(不能)随着学生的讨论,教师贴图并板书.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纸就不会湿;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小球就能呆在水底,只有空气让出空间,水才能进到杯子或瓶子里去.我们管空气的这种性质叫做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5、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占据瓶子、杯子里的空间,空气还能占据哪些地方的空间呢?

(四)、(机动)有效迁移、扩展内容

1、(出示暖水袋)冬天,我们都用暖水袋捂手捂被窝,可是我们往暖水袋里灌水的时候,(放视频)你会发现有什么现象发生?(水会咕噜咕噜往外冒)水会往外冒,这是为什么?你有办法将暖水袋改良一下,让水很容易地灌到暖水袋里去吗?

2、(出示漏斗和瓶子)实验后剩下的水可不能浪费,可以用来浇花,因此,我给大家准备了大可乐瓶和带胶塞的漏斗,怎样将水很快地灌到瓶子里去?

三年级科学《空气有重量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说教材

(一)教师用书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用书对活动的说明如下: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1.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要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2.教科书中采用小天平来测量空气是否有重量。只要学生观察到充气后气球变得下沉,从而证实空气有重量就可以了。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天平的初始状态,这样才容易观察到发生的变化。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

2.教科书列举了两种实验改进的方法,一是多挂几个气球,二是气球吹得更大一些。对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也加以了说明,即三条线的位置在对比前后要保持一致。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用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

2.在两次称量中,第一次要将皮球充气到圆满,称一称其重量是多少。第二次要使皮球充足气,再称其重量。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保持两次称量皮球体积一致,实验公平)

3.称量后,可以问问学生:测量的结果说明什么?(空气有重量,但很轻)用天平称和用自制小天平称,有何不同?(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测量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接触比较多的是弹簧秤,电子秤(在超市经常能看到)。但对于小天平和天平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

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学习过重量单位克、千克,也见过几种常见的秤(弹簧秤、台秤、杆秤、体重秤),并曾使用过弹簧秤来测量物体重量。

三.说实验材料

教材提到的实验材料有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课前准备——

①、教具:天平、皮球、一块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打气筒,剪刀等。

②、学具(分小组):自制小天平(细长木条或竹条,细线,夹子)、气球、橡皮泥

在试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气球用线来绑住口再挂到小天平上,学生操作起来不太方便。于是我决定在小天平两端安装两个夹子,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四.说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三)教学思路

明线:讨论空气有没有重量——〉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效果——〉使用天平测量出空气的质量。

暗线:根据生活经验推断空气有没有重量——〉通过实验获取证据证实空气有重量——〉知道要使用适当的工具才能测量出空气的重量。

(四)活动设想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让学生对“空气有没有重量”展开讨论,并列举证据来说明。然后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估计学生会想到用弹簧秤和小天平这两种工具来实验。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课后实验自己除了用小天平外其他的想法。

在实验前先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讨论。有两种实验方法:方法一是在小天平一端挂上没气的气球,另一端挂上橡皮泥,使小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再吹胀气球,然后观察小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方法二是左右两边先挂上等重量的没气气球,让小天平平衡。要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大小一样的气球它们的重量不一定相等。然后再吹胀一端气球,观察小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

实验记录采用图画的方式,一来比较直观,二来也可以省时。让学生画出初始天平的状态,再画出后来天平的状态。实验后把学生的图贴出黑板,便于学生

分析、归纳。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在活动一中提供给学生实验的气球有些组大,有些组小,这样在实验后的汇报中学生就会发现气球吹得越大,小天平倾斜度越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越多,重量越大,小天平倾斜度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然后再让思考还有哪些方法也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教材上是用天平称皮球里的压缩空气。我觉得称能使皮球从瘪到鼓起来的空气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走向。

通过刚才的两个活动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有重量,继续引发学生思考:要使球鼓起来要怎样做?那要打多少重量的气才能使球鼓起来?用小天平可以测量出来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然后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用途。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称空气有多重,再根据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演示。

最后让学生比较相同瓶子里的水和空气的重量,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量很轻。

五.说教学设计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1、(出示一个石头)这个是?(出示一瓶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出示一瓶空气)这瓶呢?

2、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刚才大家说的方法都可以课后去试试。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这个小天平来实验吗?该怎样做?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能用小天平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6、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卡,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7、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8、小组内分工合作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上。(提醒学生吹气球时要注意安全,同时别吹进唾液,那样会导致实验结果不真实)

9、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10、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在实验中,小木棒倾斜,使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怎样才能让小木棒的倾斜度更大,让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有重量呢?

2、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小组内展开实验.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呢?(也有重量)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6、用天平称和用自制小天平称,有何不同?(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活动四:拓展应用

1、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对你的表现满意吗?

2、球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但一个像我们课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装的空气大约有500克,差不多跟两个苹果一样重。而弥漫在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

关于“《找空气》说课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