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曾侯乙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侯乙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对曾侯乙墓葬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曾国的国君。

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江东之国,随为大”。

据猜测,随可能是曾国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也不罕见。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至45岁之间。综合考虑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30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的真实形象人们已经无从知道了,但传说曾侯乙长得相貌平平,身材也不高,只有1.6米左右。但他非常有力气,并且是有名的神箭手。民间流传曾侯乙一次去郊外打猎,无意中遇到一头野猪,慌乱中他随手从箭袋中拿出一支箭射出去,野猪应声倒地,当随从去搬运野猪时,才发现原来曾侯乙误把一支稻秆当箭射出去了,可见其力气之大。

曾侯乙尸骨

曾侯乙墓是怎样被发现的?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发掘了擂鼓墩曾侯乙墓,引起了轰动。该墓墓主是战国时期江汉地区曾国的君侯,名乙。墓中出土的文物世所罕见,其中最出名的是青铜编钟,共有65件。令人惊奇的是,编钟至今仍能发音,而且同一件钟可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互不干扰,音声纯正,音色优美,能演奏中外多种乐曲,真可谓世界奇迹。

一、规模之最:

我国迄今出土的编钟,超逾百批,数已千件,主要分布在中原及江南地区,其中曾侯乙编钟数量最多,规模最庞大,重量最重,保存最完好,全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三层三组悬挂,长7.45米、宽3.45米、高2.78米、总重5000多公斤。随州不仅出土了65件曾侯乙编钟,还出土有曾侯乙二号编钟36件,新火车站广场编钟件等等,可以说随州是世界上出土编钟数量最多的地区。

二、工艺之最:

曾侯乙编钟熔先秦工艺美术之大成于一炉,其蟠龙舞凤的钟体纹饰,栩栩如生的青铜武士,闪闪发光的错金铭文,黑地红饰的横梁彩绘,镂空花鸟的横梁铜套,大钟甬、衡上的铸镶红铜纹饰,铜人座上的错嵌宝石,汇集了塑、雕、刻、镂、髹(漆)、画、嵌、错等多种技法于一体。构思奇巧,气势磅礴,为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之绝品。

三、音乐之最:

全套编钟音色优美,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清脆透明的高音。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十二半音齐备,与现代以C大调为标准的标音体系吻合,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各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也可同时击发成悦耳的和声。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将我国音乐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四、铭文之最:

全套编钟铭文共计3755字铭文,在也知出土青铜文物中铭文数量最多,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甬钟钲部均有“曾侯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主人为曾侯乙。乐律理论阐释了某音在曾国及楚、晋、齐、申、周等国或地区的律名及其间对应关系。其中有一件鎛钟铭文记载了楚慧王在政56年(公元前433年)时亲自向曾侯乙赠送了一件鎛钟,标明了曾楚两国的友谊关系。

1.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惊叹叫绝,赞誉它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世界音乐史之奇迹。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笋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一部不朽的古代乐律学典籍”。64件编钟(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钟除外),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每钟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达五个多少8度(C2——D7),12个半音齐全、且有变化音,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中个乐曲。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此前有些专家认为是秦汉时代,更不是来自古希腊传入的泊来品),我国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7声音阶、5个8度音、12个半音以及旋宫转调的表现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因而,编钟的出土,使用权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世界音乐史不得不重新改写。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2.编钟是古代铸造史上的顶峰

随州编钟及其曾侯乙墓中的文物,不仅为考古学、天文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古代科技史、音乐史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还对研究古代青铜铸造史提供了大量实物。墓中出土的4640余件青铜礼器、乐器、加上青铜质地兵器、车马器在内,重达10吨之巨,消耗的铜、金、锡、铅等金属约12吨。这些青铜器物造型之复杂,纹饰装璜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的。通过现代科学鉴定,在其制做工艺上,综合使用了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雕刻、镶嵌、铆接及溶模铸造技术。尤其是编钟铸造,为保证其乐钟的音响效果及综合性能,合金原料高纯铜及铝锡的科学配比以及钟壁厚度的科学设计,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些都表明,当时我国金属冶炼和铸造的工艺水平,也达“世界之巅”。

3.编钟是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

“中国是钟的王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过“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我国的铸钟史从原始到战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据考,钟的前身是铃,从原始的瓷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至殷商的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从单音钟到按音阶编列演奏的乐钟,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有过铸钟的实践,但他们的钟口都是园形,而园形钟无论怎样敲,都是一个基音,且延续(余音)长,很给形成音律。而随州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洽当地运用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成功地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铝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炉火纯清的热处理技术,才能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才能达到编钟的浮雕花饰,还在于对它所在的振动区起着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那个遥远时代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克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随州曾侯乙编仲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最早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在工程图学上极有价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写照,同时,它也为科学技术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楷模。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

1977年9月底,驻湖北省随州城郊擂鼓墩空军某部后勤雷达修理所进行营房扩建。一天上午,随州南郊擂鼓墩七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样挖土,挖着挖着,有个民工在离地面两三米深的地方,忽然发现了20余件古代青铜器。

1978年春,随州爆出了一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在城西2000米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即曾侯乙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关于“曾侯乙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