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糖尿病中医药保健知识讲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糖尿病中医药保健知识讲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浆 ,频数最多的对穴是 行间、涌泉 ,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辛味中药治糖尿病?五味理论在消渴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饮食和中医保健最佳方案(第2版)(军医版)》内容简介:饮食、心理、运动、护理以及传统医药,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和病后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饮食和中医保健最佳方案(第2版)(军医版)》饮食疗法部分详尽地介绍了糖尿病患者食谱和各种食疗药膳方;传统医学疗法部分介绍了糖尿病常用中药、方剂、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处方及针灸、推拿、按摩和拔罐疗法;另外还介绍了利于糖尿病防治的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及护理方法。《糖尿病饮食和中医保健最佳方案(第2版)(军医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糖尿病防治和康复知识,最独特之处在于糖尿病患者不同热量的每星期每天早中晚食谱套餐。《糖尿病饮食和中医保健最佳方案(第2版)(军医版)》第1版2006年11月出版,首印8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并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来电,咨询每天早中晚食谱套餐等,第2版保持第1版精华,删除一些没有特色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理念。患者在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胰岛素或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运用《糖尿病饮食和中医保健最佳方案(第2版)(军医版)》介绍的最佳方案进行自我保健。

药性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作用机体后的各种性质以及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高度总结出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毒性等内容。作为中医“消渴”的范畴,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同样有药性理论的支持,今天就来看一下辛味药物在糖尿病(消渴病)治疗的应用。

中药五味是指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 5 种药味,不同药味具有不同功效,如“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5 种不同的药味的归属与功效内涵。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实际上并不只有5味。

辛味就是我们常说的辣味,顾名思义,辛辣具有发挥行气和行血的功效。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和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在治疗消渴证方面,传统医家多以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 予以治疗,但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对消渴证(糖尿病)的不断认识,诸多医家提出了糖尿病治法的新见解与认识,其中对辛味中药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以“辛润法”治疗消渴后期肾气虚、血瘀;以“辛散法”治疗消渴早期胖之火郁等。且针对消渴证的中医病机及不同的病理时期,辛味药的应用均存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辛味药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通过行气、行血进而调达气机,通行血脉。通常情况下,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失调被认为是病源之根本。因此,“行气”也被认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辛味药的行气作用表现在通畅气机,运用于治疗郁结气滞之证。

中医对于消渴证的认识和治疗拥有悠久的 历史 ,早在《内经》中便对“消渴”予以记载,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作为消渴证(糖尿病)的优势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针对不同证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消渴证的病机虽各家学派意见较不统一,但大致认为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消渴证病机的根本所在,而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消渴证发生的关键。针对传统用于治疗消渴证的药物属性,包括药性属性、药味属性,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消渴证,主以甘、苦、辛味药为主。

辛味药在中医临床上的使用应根据消渴证(糖尿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病机,予以辨证使用治疗,在中药复方中配伍使用,以辛味药的功效特点,或能更为有效地治疗消渴证。在辛味中药开发前景方面,对于临床疗效使用较为确切的单味药,如葛根、姜黄等,对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挖掘和开发使用也具有良好的前景,如现代中药制剂葛根素注射液、保健品姜黄素片等。因此,无论从临床应用前景或现代开发前景来看,辛味药都具有较大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盼,陈雨微,丁丽琴等.辛味中药在治疗消渴证中的应用价值及中药五味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2019,50(22): 5577-5583

2、Zhao H L, Tong P C, Chan J 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J]. Nestlee Nutr Workshop, 2006, 11(23): 15-29.

3、张 冰, 林志健, 翟华强, 等.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 221-223

关于“糖尿病中医药保健知识讲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